学院头条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学院头条 >

王旭:黄沙 绿叶 牵挂

发布时间:2022-05-27 21:22    浏览次数:

首批入驻学生的记忆与感念

       转眼之间,毕业后离开农大校园已经八年了,曾经的四年美好岁月常常开启我记忆的闸门,让我总是难以忘却和无限留恋。
黄沙一期
       黄沙末,春风起。如果让我为曾经的大学生活找一种代表性的颜色,我想那一定是黄色;如果要增加一些感受,那就是“睁不开眼”。我非常清晰的记得,作为龙子湖新校区的第一期学生,和大家一起搬过来的那天:路面尚未硬化,在一阵一阵风沙中,我们眯着眼睛用长勺在一个大型容器中舀热水。宿舍要经常关门,不然回来就是一层沙子;去教室一定要带纸巾,不然衣服上全部都是灰;如果碰上有风的天气去隔壁学校走走,那一定是眯着眼睛过去,眯着眼睛回来。但如果让我为一起成长的农大学子找一个特点,我想那一定是低调刻苦、踏实肯干,因为即使是这样的环境,也丝毫没有对大家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。后来我看到的一部电影,非常能够描述我彼时的心情。在电影《我和我的家乡》中,邓超饰演了一位果农老板,穷尽所学要在家乡的沙漠中,种出甜脆的苹果。看到漫天黄沙的画面后,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们这“黄沙一期”:同样经历风沙、同样学有所成,同样种出了“果”。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可以在沙漠中存活,但能黄沙中绽放甜美果实的,一定更加坚韧。我是“黄沙一期”,我很自豪。
石中绿叶
       忘记是什么时候,我要参加一次学校的英文演讲比赛。那一篇英文演讲稿,我几乎是一晚上就写成的,因为当时的选题让我非常有灵感,其中的一段故事就叫做“Green in the stone”译为“石中绿叶”。原因是我辅修了第二学位,所以每个周末都要到文化路校区上课,但每次在校园里路过长长的路,经常会有新感受:有的时候是多了一些花草,有的时候是远处兴起了高楼,直到有一次,转角处多了一块类似太湖石一样的景观石。起初我没太关注,因为它有些脏兮兮的。但一次路上的我却有了“惊鸿一瞥”:石缝中的一颗嫩芽正在依托着些许泥尘生长,我在惊叹生命之顽强的时候,不由非常担忧:能活下去吗?白驹过隙,校园一天天变美,那一抹绿色却从未消逝。此后,不管遇上了什么困难,我常常想起那块石中绿叶,弱小如草芥,生于夹缝中尚能朝天而立,我辈又岂能往而退却?前不久重游校园,风景如画;从石中绿到满园春,我很兴奋。
披坚执锐
       这段说出来似乎有些“中二少年”的羞涩,但却的确是一段热血澎湃的记录。研学一路,满是征程,从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新闻人物,到挑战杯、创青春;从五四青年奖章到大学生年度人物,我走过不少领奖台,每每赛事,我总以“利刃”为喻为校而战,原因在此:早在入学前,我就听闻大学有许多赛事,希望参加。我甚至记得我在军训时,坐在小板凳上,看“挑战杯”宣传页的那个午后。大一的我就激动得去参加,很遗憾但也很正常,我们第一次甚至没有入围。那就再试一次,从“挑战杯”到“创青春”,从第二年的院级三等奖,后来省级一等奖,再到全国银奖。与其说我们赢得了胜利,倒不如说我们一步步蹒跚的爬到了终点。我很庆幸伙伴陪伴我一直走完全程,但是我更不能忘怀的,让是一路师生的恩情。在后续的岁月中,这些老师的关怀就像一盏盏温暖的路灯,只要重走回忆之路,都能感受到温柔但坚定的暖。例如第一次指导我们参赛的刘宁老师,她教会我们的“时间文档命名法”我到现在还在使用。当时在团委工作的郭娟老师、王照兰老师、张雷老师,时常白天黑夜和我们一起奋斗。白洋老师教会了我许多党建工作的知识,为了完成党代会的主持工作,我常常早上6点就起来在楼顶备稿。还有李建群老师、张倩老师…都在各方面给与了我们大力协助,原本冰冷的比赛和工作,在这里却有了温度。如果要我找一个比喻,我觉得这些场景就是一块块磨刀石,在一次次相交中蹦出火花和热,为我们打造了披荆斩棘的利刃,为我们打造了抵御敌军万千重的盔甲。我在这里练出了披坚执锐的勇气和能力,我很感激。
百年沃土
       2011年的一次社会实践后,我和伙伴们创建了“愿未央”团队,截止到2022年,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。十年的时光中,不知道有多少意气少年在这里实现过帮助孤残儿童的愿望,不知道有多少或微小或年迈的声音得到了热血的回应。如果说我们当年种下了这颗种子的话,那么十年后的果实离不开“坚持的汗水”和“包容的土壤”。前不久,最新一任“愿未央”负责人在群里分享了最新的情况,“成功不在于人多,就看你有多坚持”是群伙伴的工作写照。如果没有一群又一群的学弟学妹坚持,再宏大的梦想也仅仅是空中楼阁,无本之木。值此机会,向所有的伙伴致以最深的敬意。百年老校的土地可以包容任何一个梦想,这种包容体现在老师的一言一行,从而影响着他们身边的莘莘学子。帮助一群学生的成长,尤其是从0到1是一个很难的过程,这种帮助没有章法流程可以参考;没有OA和KPI可以对标。许多投入是徒劳的,很多付出是没有回报的,唯一的标准就是心。但魅力恰恰在此:你不知道哪一瞬间的用心,就可以帮助这颗种子开花结果。我从未忘记在开创时期,马菲老师、王金铎老师等许多老师给予的指导;也感恩到现在还一直支持社团发展的学校与学院。百年老校底蕴,恰在此。感恩母校。生长在母校这片沃土,我很幸运。在母校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之下,我成长很快。目前我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专注于研究数字党建,建有《AI党建助手交互课堂》等课程,发明了多项相关专利,某项目被评选为教育部“全国思政精品工作”。我们还携手新华网发布了全国首位数字党建助手“小红声”,该技术已经服务从中央部委到祖国边疆的12省1000余个党支部,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报道。2020年我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创新创业年度新闻人物。可以说,没有母校的悉心栽培,就没有今天小有成绩的我。每当我获得小小的进步时,我总是想到母校,感恩母校!
结语
       近日漫步中大校园时,遥想母校湖畔定是百花待芳,群莺毕至。大约作为学弟学妹的你,正在起而行之或是坐而读之;也许作为校友的你,正在各条战线奋勇拼搏。且看:四方学子共此刻,天下校友同画春;你我来日情更长,共祝母校大发展!

 
Baidu
sogou